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读 成语解读
形而下形而上是什么意思-形而上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2024-11-04 人已围观
简介形而上是指超越物质、超越感官的存在或事物,即超出现实世界的范畴。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形而上是由“形”和“而上”两个词组成的词语,其中,“形”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或表象,“而上”表示超越、高于。形而上即指超越物质、超越感官的存在或事物,是指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观察或感知的抽象概念、思想、精神等。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形而上常用于描述哲学、宗教、艺术
形而上是指超越物质、超越感官的存在或事物,即超出现实世界的范畴。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形而上是由“形”和“而上”两个词组成的词语,其中,“形”指事物的外在形状或表象,“而上”表示超越、高于。形而上即指超越物质、超越感官的存在或事物,是指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观察或感知的抽象概念、思想、精神等。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形而上常用于描述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概念和思想。也可以用来形容超脱现实、超越尘世的境界或境地。
形而上造句:
1、古代哲学家有时探讨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但他们一般都不脱离生活,他们试图理解世界,他们教导人们如何生活。
2、其后期哲学一改前期哲学的立场,不再对语言进行形而上的玄思,而是注重考察语言的日常用法。
3、本文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物理学的角度,以及文化的角度重新关注这个问题,阐明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人的生存中的重要性。
4、逻格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语音与心灵有着本质的直接贴近的关系,因此德里达又称之为语音中心主义,也即在场形而上学。
5、卡西尔持久而深刻地批判了西方哲学史上普遍决定论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物理学决定论、心理学决定论和形而上学决定论。
6、良多人都以为心思学宛如彷佛形而上学,懂心思学的人就能看穿人心,因而对心思学抱有敬重的曲解。
7、但这个“形而上”的东西,却如古人所讲:变动不居、周“溜”六虚。
8、这些一度充斥他生活的事情,现在看来就像保育院里孩子们滑稽的表演,或者像中世纪的学究们为了谁也不懂的形而上学术语喋喋不休的争论。
“行而上”和“行而下”蕴含着什么意思?
1、意思不同。
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
“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那么,“形而下”可以包括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
2、不同的研究对象。
形而上学是对科学无法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即没有身体,不能被看见或触摸。
对物理的研究是客观的、物理的和事物的。
3、不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态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物理学习是指用客观的、能动的、辩证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形而上;百度百科-形而下
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什么意思
1、行而上háng ér shàng?
意思: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2、形而下háng ér xià
意思: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人的认识和认识的积累与提萃,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形而上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
3、出处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指有形质的或已成形的东西,与表示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的“形而上” 对称。用来说明“道” (形而上)与 “器”(形而下) 的关系,即法则、规律、道理和器物的关系。 《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指出了二者的区别,未解释具体含义。(孔颖达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旨在从“道”、“器”的相对特点说二者的差别,指出其差别在 “形而上” 与 “形而下” (并非是给“道”、“器”下定义)。谓“道”是无形的,是先于 “器”的规律、法则;而 “器”是有形的,是后于 “道”的具体事物,即“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
4、详细说明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近代科学的形下性与实证性是近代科学的根本特征,这一点在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1561-1626)的看法里,体现得就最为明显或系统。因为在培根看来,只有出于感觉与经验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感觉与经验这可实证的东西才是一切知识的泉源。恩格斯说:“按照他的学说……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用理性的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说,近代的科学都是以经验、实验、实证为基础,观察与实验的实证法是它的主要研究方法,乃至近代以来的所谓“哲学”其实也是靠可推理或可实证的自然哲学来发展的,恩格斯评价培根时谓之:“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是自然哲学的最主要的部分。”“哲学”尚且如此(科学化),近代所谓“科学”的形而下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亚·沃尔夫谓之“在近代之初,科学还没有与哲学分离……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数学和实验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化成精密科学即实验验证的科学和纯思辨的哲学”。然而,恰恰是中华学术、学问,15、16世纪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离(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是严重的“科学化”,近代之前的中国科学则是严重的“哲学化”,如天文学和医药学等),16世纪以来直至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都还一直徘徊在古典文明的时代,乃至明末以来经史方面朴学的实证精神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传承。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形而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
Metaphysical
形而上: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
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1、《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2、“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下谓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天”,因此,所谓“形而上”的具体意思是指“天”。《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