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读 成语解读

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解释

tamoadmin 2024-11-09 人已围观

简介第一部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对于中国来说,汉译佛经出现的前提在于佛教的引入,而引入佛教的契机则是在于一个梦。众所周知,汉王朝曾一度因外戚王莽篡权而灭亡。但是时隔十多年之后,这个王朝又因刘秀称帝而再一次恢复统治。介于这中间存在的十余年?统治空白期?,汉王朝被后世划分为了西汉与东汉。而就在东汉第二任皇帝统治时期,佛教开始被引入中国。东汉第二任皇帝为汉明帝刘庄,他曾于永平七年梦见一个金人自西方缓步而

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解释

第一部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对于中国来说,汉译佛经出现的前提在于佛教的引入,而引入佛教的契机则是在于一个梦。众所周知,汉王朝曾一度因外戚王莽篡权而灭亡。但是时隔十多年之后,这个王朝又因刘秀称帝而再一次恢复统治。介于这中间存在的十余年?统治空白期?,汉王朝被后世划分为了西汉与东汉。而就在东汉第二任皇帝统治时期,佛教开始被引入中国。

东汉第二任皇帝为汉明帝刘庄,他曾于永平七年梦见一个金人自西方缓步而来。因为这个梦充满了奇怪之处,所以心怀疑问的汉明帝于第二日早朝时向一众朝臣讲述了该梦境。绝大部分朝臣在听完之后亦是不得其解,唯独一位名叫傅毅的博士回道:?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听完这个回答的汉明帝觉得自己梦中的金人与这?佛?十分接近,于是随即派人前往西域一探究竟。

被汉明帝派往西域的十多号人于永平八年从都城洛阳出发,后于永平十年踏上回程。这些人回程之时不仅带回了大量佛经,他们还邀请了两名梵僧。这两名梵僧在抵达洛阳之后先是被安排在鸿胪寺暂住。次年,汉明帝下令修建的僧院正式建造完成,随后这两位梵僧以及佛经全都搬迁至这处僧院。这座僧院便就是中国最早的寺院,名叫?白马寺?,意在纪念佛经是被白马驮至中原一事。

搬迁至白马寺之后,两位梵僧在此讲经、译经。身为中国最早寺院的白马寺自建立之后便一直都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译经场所,前前后后将近有两百部汉译佛经在此诞生,而这其中《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一部。目前已知时间最早的佛教纪录类书籍《出三藏记集》对《四十二章经》的诞生有着明确记载,所以该佛经一直被视作是最早汉译佛经。

佛教的引入以及汉译佛经的出现都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期间,白马寺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其实白马寺不单单只是最早汉译佛经的诞生之所,它还是第一本汉字戒律出现的地方,也是第一个汉人和尚受戒的场所。而佛教在中国得到流行之后,它又经由中国更大范围地传播至越南、朝鲜等地方。

四十二章经是什么?

据历史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我所知道就这两个答案了 如果还有请补充

答案:

一,看看鹿鼎记 你就知道了 金庸的 小说

二,四十二章经:是东汉传入中国的,是佛教理论合集。

四十二章经,是佛经,经文很短,一共非四十二章节各章内容大略如下︰(1)说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2)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3)说十善恶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4)说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5)说以慈心对恶人;(6)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7)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8)说博施福大;(9)说随喜人施亦得福报;(10)较量施福何者最大;(11)说天下有五难;(12)说垢去明存,犹如磨镜;(13)说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14)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15)说学道见谛,如持炬火入于暗室,其冥即灭;(16)说应念道不应稍忽;(17)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18)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19)念四大无我;(20)华名危身,如香自烧。(21)财色如刀上蜜,贪之截舌;(22)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狱;(23)爱欲莫甚于色;(24)爱欲之于人,如逆风执炬有烧手患;(25)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26)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保其得道,如水中木顺流入海;(27)意不可与色会合;(28)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泥污;(29)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避火;(30)说止息*欲当先断心;(31)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32)坚持精进,欲灭得道;(33)说学道调心,应如调琴弦缓急得中;(34)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如锻铁;(35)说人不为道,生老病其苦无量;(36)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37)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38)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39)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40)说为道须拔爱欲根,如摘悬珠,终有尽时;(41)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42)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玉如砾石。

佛经里真的有四十二章经吗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意思是:佛说:是说所传之法,念法以无念为念,行法以无行为行,言法以无言为言,修法以无修为修。真正懂法的人就会接近它,未真正懂法的人就远离它,用言语来说法已经失去了道的本来,它不受世间之物所控制。如果用一般人的世智聪明去解释它,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分分秒秒中与它失之交臂。

扩展资料: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又绘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养,由是东土佛法僧三宝具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佛说四十二章经》集结了佛陀关于持戒、忍辱、断欲、精进、观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语录。通篇言简义丰,明了易懂,通摄大小乘一切教义,涵诸法要。这部经典反复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诉佛教弟子应该如何修行。祖师大德将此经和《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合称之为《佛遗教三经》。

百科百科-《佛说四十二章经》

《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是如何散落在各地的?

是的.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被译为汉语的佛经。

但是,并不是最能体现佛教教义的博大精深的经文,所以,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不高。

我摘引一篇现代人写的文章吧,是新版四十二章经的前言,比较好懂:

前言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不久就要出版了,宣化上人嘱我写个序。我才疏学浅,对佛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功夫都很不够,故对这个工作,实在很不敢当。现在这里,只能和读者大众来共同研讨.作个引子。

根据历史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伟大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关于这事的因缘时节和详细经过,上人在‘浅释’前面的释题部分,有比较详细的说明,非常生动有趣,读者可以共享。

本经是一部既概括简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经典。读者试想:汉明帝自从永平三年某夜梦见‘金人’以后,为什么对此便念念不忘?后来经过大臣们四年多郑重其事地历史查考和研究分析以后,确认在西方印度有佛出世,并留有与中国儒、道之教有所不同的教理。因而明帝特地组织了一个具有十八人之多的探访团,西去印度求法;结果在中印度的地方,遇到了二位神通广大的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请问读者:佛经种类数量浩大:真是汗牛充栋,为什么这两位神异高僧,会首先选择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把它传到中国来呢?

决非偶然!读者诸君,请您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下这部经典吧!等您读完之后,您对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有些人说,这是一部讲小乘佛法的经典。其实不然。这部经典,佛并不是在一个专门的法会上说的,而是在佛涅盘以后,由他的弟子们,把他一生所说的一些警句,择要系统编集而成。也就是宣化上人所说的:这是一部‘佛的语录’。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因此,这部经典实在既不能说单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说单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综合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这部经典,实在集结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说法的全部过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小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四果开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强调‘真假并观’:‘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以及‘无著得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进而阐明中道要义:‘处中得道’‘清净安乐’;最后则归结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灭’以及‘达世如幻’。通过有生有灭如幻如化的相对真理,而达到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乃至动静一体的大乘绝对真理。

当今西方社会,虽然物质文化已达高度文明,但是一般群众的道德堕落,物欲横流,*欲泛滥,以至社会紊乱,犯罪率高,精神失常者多,放火,无奇不有,乃至怪病丛生,蔓延世界,单靠法治、医治,不济于事。在此时刻,宣化上人,只身西来,把佛法带来西方世界,弘扬不遗余力,真可以说是适时之雨。

在这部经中,从第二章起,有很多章节,一再强调要:‘断欲绝求’、‘割爱去贪’、‘舍爱得道’、‘财色招苦’、‘障道’、‘欲火烧身’、‘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个章节中,共有十一个(四分之一强),反复强调断欲割爱,绝求去贪,直心离欲的问题。

由此可见,断欲去贪对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这也可知,上人所以要作此浅释和出版此经的苦口婆心了。所以,实在也可以说,这部经典,真是拯救目前西方社会,乃至世界各国社会,因误用物质文明而产生严重流弊的一帖良药了。

蔡宽净写于柏林根市国际译经学院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为了抢夺一部《四十二章经》,江湖上的人都是背着人,以生命为代价。在小说中,四十二章经分为八个部分,表面上是一部普通的经,但实际上与清代的宝藏有关。由于清兵进关后搜罗了大量明代宝藏,清朝***为了防备被明朝推翻,可以在关外寻找宝藏,以达到经济上的自我保护,于是把宝藏藏藏在关外的泸定山附近,画了一张地图,然后将其切成碎片,藏于经八四十二章的封面夹层中,由八旗八旗主掌管。

最后,主人公韦小宝获得了8本经书,所有的羊皮碎片都获得了。他听从师傅陈金楠的意愿,让两个孩子把羊皮拼凑起来。他找到一个笔杆式的地方,要求澄清。当他熟悉它时,他用火把它烧了。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宝藏在哪里,也没有挖出来。那么,这本四十二章的书真的存在吗?它真的在那里,但与宝藏无关。这本书叫佛说四十二章。据说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个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看见一个仙女。他的金色身躯闪耀着晨曦般的光芒。他被阳光包围着。他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宫殿前。

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早上,他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大臣们,并问梦在哪里是神圣的。太史复义是一个博学多才多艺的人。他告诉汉明帝:我听说在印度的天竺西部有一个叫佛陀的神,他能在幻觉中飞翔,用阳光包围自己。于是明朝派出了13人,包括俞林琅中泰经的弟子王尊,前往西域寻求佛道。

三年后,他们带着两个印度僧侣迦叶摩腾、竺法兰回到洛阳。他们带回了经文和雕像,开始翻译一些佛经。据说《四十二章经》现在流传下来了。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座佛寺,今天的洛阳白马寺,也在洛阳建成。据说这座寺庙也以当时的白马载经和佛像命名,白马寺也成为佛教的“祠堂”和“释义之源”。

据史料记载,佛经四十二章是从印度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迦叶摩腾、竺法兰的一段话为一章。他们收集了四十二段,编纂了佛经四十二章。

因此,《泸定纪》中提到的四十二章确实存在,但与宝和龙脉无关,只是金庸大师创作小说时的虚构。